【厚重清丰】传统“八景”文化漫谈
--------以古代“清丰八景”为例
--------以古代“清丰八景”为例
引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为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清丰宣传》特开设“厚重清丰”专栏,寻根历史,以明吾志。传统“八景”文化漫谈—以古代“清丰八景”为例:
清丰八景主题公园中的“秋山叠翠”
【作者:赵建刚】所谓“八景”,实际并不局限于“八景”,有“十景”“十二景”“二十景”等,但大多还是“八景”,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基于文化传统对一个地方的自然景物、人文胜迹、生活景观,进行人文、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包装,使之更加具体化、典型化、品牌化、持久化,从而得到人们普遍认同、广为流传的文化创造行为。 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景物为客体,通过文化情感等人文因素将二者紧密融合起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达人对景物以及景物所代表的地方悠深的乡土感情。始于明朝的古代“清丰八景”就是这种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
据1990年《清丰县志》记载,“清丰八景”内容如下:
金堤回澜:县城西关外金堤西面,旧有南北桥洞,急流至此,曲折回旋,飞花溅浪,怦然有声,人称“金堤回澜”。
江渎灵泉:县城南7.5公里江渎庙有一口水井,旧时每逢大旱,四乡百姓都要来此求雨。相传只要从井里掏出一“铁牌”(预置的),就认为有了降雨的希望。有时偶尔巧合,人们便以为“江渎姥爷”(指屈原)显了灵,故称此水井为“江渎灵泉”。
仲墓寒烟:县城西南12公里马厂村有子路墓,古代此处沙岗环抱,松柏参天,青烟缭绕,紫雾升腾,故有“仲墓寒烟”一胜。
秋山叠翠:县城西南7.5公里北固城村西北,相传为帝喾陵墓所在地。此地原来丘陵突起,巍然若山,名曰秋山。山上芳草绿树,翠翳重叠,美其名曰“秋山叠翠”。
卫水秋风:县城西北20公里南留固村,滨临卫水,地润气爽,秋风徐来,水波荡漾;更兼田野禾黍成熟,谷黄米香,煞是一幅迷人秋色图。
六塔晓月:县城东南15公里六塔集村,古有佛塔寺,相传中秋月夜,于街心置水盆,盆中有六个塔影,“六塔”因而得名。
龙潭夜雨:县城东南20公里有一坡洼地,旧说有黄龙居于此,故曰“黄龙潭”。每年七八月间大雨之后,更深人静,万籁俱寂,闭目静听,若有萧萧雨声,故曰“龙潭夜雨”。
康祠遗址:县城东南18公里翟湾村附近,有“康王台”遗址,高丈许,广10余亩。相传北宋末年,康王赵构从这里过河(黄河)逃难,坐骑涉水若泥马,故有“泥马渡康王”之说。又传康王所骑之马乃神马,渡河之后化为黄泥,此说不可信。后人为纪念此事,便修祠塑像,岁时致祭。旧时祠宇壮丽,像设严雅,故称一景。
清丰八景主题公园中的“龙潭夜雨”
“八景”一词来源于道家术语,是受到八卦、八仙、八大神咒等道教文化的影响。其含义众说不一,有的说:“八景,一作八宝妙景,一作八卦神景,一作八色光景,大抵天上神舆,周八方之景,备八节之和,故云八景。”也有的说“八景八门者,身中所具之门户(人的眼、耳、口等8个主要器官),为神气之所出入。”也有的说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最佳行道授仙时间的气色景象,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追求。而苏轼认为:“如知夫八之出乎一也,则夫四海之外,诙诡诵怪,《禹贡》之所书,邹衍之所谈,相如之所赋,虽至千万,未有不一者也。”就是说“八”就是“一”的整体概念。“八”源于八卦,代表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成语“四面八方”就是指全部方位,所以,“八景”意为代表一座城的整体风貌。最早的“八景”是宋代画家宋迪所画的“潇湘八景”。“八景”文化现象的产生源于我国崇尚山水的文化传统,通过文人情趣文化的积累,随着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拓展而兴起的。
清丰八景主题公园中的“金堤回澜”
我国素来就有崇拜自然山水并将其人格化的传统,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孔子的“山水比德”,都体现了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魏晋时期,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山水田园观赏抒情热潮逐渐兴起,产生了以谢灵运、陶渊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山水田园诗人,逐渐形成了延续后世的山水田园诗派,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宋代的杨万里、范成大等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文人独有的细腻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赋予乡土以人格化的感情,为后世留下了不可胜数的名篇佳作。到了宋代,城市社会平民化得到进一步拓展,文人士大夫的山水田园文化情趣向城乡蔓延,大文化与大自然充分融合,出现了“潇湘八景”滥觞,历代延续,全国风行,拓展出与之相关的丹青绘画、诗词歌赋、文人佳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八景”文化财富。
“八景”的名字大多是四个字,一般是按照“主谓结构”构成。前面两个字是具体的自然景观,比如“金堤”“卫水”“六塔”“龙潭”“仲墓”“秋山”“康祠”都是明代清丰较为典型的自然景观。后两个字则是对前两个字的修饰、说明、渲染,这里饱含当时文人的主观审美、思想、感情,加上“叠翠”“秋风”“晓月”“夜雨”“寒烟”等修饰性词语,使客观的自然景观具有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人文审美意蕴。“金堤”“回澜”相配,也有了动静相宜的情趣。“江渎灵泉”看似并列,其实内含“主谓”关系,是因“江渎”而泉灵。
“八景”的主体大多有两类:一是客观的自然景观。比如“清丰八景”中的“秋山叠翠”“龙潭夜雨”“卫水秋风”就属于此类。“秋山”“黄龙潭”“卫水”都是清丰固有的自然景物。二是人文遗迹。比如儒释道佛建筑遗迹,以及相关的传说。“清丰八景”中的“仲墓”“江渎”“康祠”“六塔”“金堤”就属于此类。
由于曲于上级政令、囿于地方限制、迫于舆论压力,一些“八景”因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徒有虚名而遭贬斥。明万历年间,朝廷曾诏令各地呈报“八景”。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八景”成了地方志的必备内容,地处山水之域还好办,像我们清丰县这样的平畴沃野,要想筛选出典型的名胜来,确需费一番脑筋。比如“清丰八景”中的“六塔晓月”,本身“六塔”的名称的由来就有附会的成分。据考证,古黄河的一个重要分支“漯(ta)川”曾流经此地,所以,有学者认为“六塔”可能源于上古的“漯(ta)川”。北宋仁宗年间,朝廷不顾欧阳修六次谏阻,执意开挖“六塔河”改黄河“北流”回归京东故道,谓之“回河”。结果六塔河溃堤,造成淹死士兵、役夫、村民数万人的惨剧,“龙潭夜雨”中的黄龙潭就是这次溃堤留下的痕迹。宋仁宗因此降“罪己诏”,将主张“回河”的官员贬黜,这就是治黄史上著名的“六塔河之狱”。正是“六塔河”在治黄史上的特殊地位,“清丰八景”才选中此地。但由于历史久远,“六塔河”难觅踪影,只有“六塔”的地名,附会勉强成为一“景”,以至于“中秋夜,街心置盆见六个塔影”之说,自古至今都令人费解。正是由于有的地方史志编纂者在打造“八景”时,像“六塔晓月”这样浮夸形胜、附会景物、考证疏漏,所以被一些学者所诟病。鲁迅先生也曾因文化追求完美漠视悲剧而斥“八景”现象为“十景病”“八景病”。
清丰县的中华孝道园
虽然因历史局限和种种原因,“八景”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弊端,但“八景”在历史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传承宣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
一是引导乡土审美意识,发挥教化示范作用。古代地方志和朝代史不同,一朝一代的历史重在总结经验、辨明是非、警诫后世,而一地一邑的志书则重在隐恶扬善,纪录名人胜事,彰显地域之盛,“八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清丰八景”中的“康祠遗址”,虽然当年康王赵构逃难的路线:开封—滑州—浚州—磁州—相州—大名府,但是距离清丰很近。虽然赵构没有从清丰路过,但是部分宋军很有可能经此南逃。况且在平原之上凸起一处十多亩大台地,非常显眼壮观,可能是北宋年间黄河“北流”时的故堤遗存。据明嘉靖《清丰县志》所载碑文记载,此高台之上原有康王祠,内塑康王像,两配殿分别塑抗金英雄岳飞和李纲塑像。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在这里打造“康祠遗址”,是宣扬封建社会传统忠君爱国观念的理想场地。“仲墓寒烟”,位于清丰县固城镇后马厂村的子路坟。全国有多个子路坟,有的是招魂墓、衣冠冢,市区古城路的子路坟也曾被挖开证明为汉代纪念性墓冢,只有清丰子路坟至今未被证伪。明朝时,子路墓祠尚有纪念建筑和古柏丛林,并岁时致祭。现在,空有荒冢古碑任人凭吊。对于这处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人文胜迹的记忆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仲墓寒烟”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承载地方历史记忆,记录乡土沧桑变化。虽然“八景”有很大部分的人文创造痕迹,但是大多数“八景”还是以现实景物为基础的,客观上促进了一些文化遗迹的传承和保护,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化。比如“金堤回澜”,位于县城西关外,当时是连片低洼水泊,只有一条东西道路和一道金堤横亘水中,明代乡贤吕时中在东西道路上修建了一座石桥。金堤东面是当时的马颊河道,现在金桥商业街和韩庄村大部分都是水坑,金堤西边是马颊河故道,地势依然低洼,所以明朝时清丰县城西门名曰“施泽”。在新中国成立后到马颊河向北新河道开挖前,这种景象仍未有大的改变。现在,这些原来的水乡泽国都已建成了商业区、居民区,河水“飞花溅浪,迸然有声”的石桥也深埋土中,只有古槐和“金堤回澜”记录着这一切。“秋山叠翠”,原来在清丰县境西部是连绵不断的黄河故道,沙丘连绵,黄沙弥漫,野树葱茏,明代时期位于北固城村西北叫做“秋山”的大沙丘到底有多大,今人恐怕无法想象,现在固城镇王崔村东头的沙堆可以为你凭吊古黄河、遥想“秋山”提供一点依凭,但这处小沙丘肯定不能与“山”同日而语。秋山脚下的帝喾陵庙“喾王庙”也“退守”到北固城村头承担起了“土地爷”的职责。数百年前的一切,今天已荡然无存,还好有“仲墓寒烟”“秋山叠翠”这些文简意永、脍炙人口的乡土符号萦绕心头,帮我们记下了旧时的家乡历史,发古之幽思。
三是加深乡邑认识了解,增强家乡故土观念。对一个地方具有鲜明特色的自然景观进行人文化包装、人格化附加、典型化打造,客观上可以加深对这个区域或点位的认识,了解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外延,以“八景”之点拓展到整个地域传扬开来,无论是对生兹在兹的乡人,还是远离故土的游子,都会激发出朴素真诚的爱自然、爱文化、爱家乡的观念。比如“龙潭夜雨”,如果不是载入“清丰八景”,谁会关注地处乡野的这一汪碧波,谁会在夏夜萧萧雨声中,想起九百多年前因“蠢政”而被黄河淹没的数万冤魂和欧阳修的苦苦哀谏,谁会想到这茫茫黄土之下的历史尘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八景”文化现象在新时代的当今是否还有借鉴意义?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随着信息传递提速和便利化程度加快,文化相似、景观雷同、审美粗放等危机越来越严重。自然的、乡土的、特色的深厚人文标志迅速消失,而外来的、臆造的、奇异的浅薄建筑观念肆意蔓延。城市钢筋水泥森林在扩张,乡土自然人文情感在远去。严重阻碍了传统人文积淀的弘扬和文创创造的发力,从而弱化自身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觉。这就需要我们传承延续拓展古人的人文价值取向和人与自然智慧,用古人的心境、视角、境界去亲近、观赏、交流今天的景物,进而创造出具有乡土情感、人文积淀、特色美感的新时代“八景”。况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导致的人们浮躁的心理状态,也需要传统审美情趣、人文山水观念、乡土眷恋情结去滋润和慰藉。
中华孝道文化园中---天水一色 摄影 程清
在“中国孝道文化之乡”清丰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和丰硕的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人文景观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条件。在这里,“叠翠路”“金堤路”“康王路”“晓月路”等用传统“八景”命名的道路名称让人回味无穷,“清丰八景”主题公园“叠翠园”使人们健身、游玩的同时得到古代家乡“八景”文化的浸润。在这里,孝乡大地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古时候的“八景”现在有了新的容颜,当年的“卫水秋风”处,卫水涌新浪,秋风发新声,大运河文化景观“苏堤码头”重现了当年的桨影纤歌。“金堤回澜”地,古槐发新枝,金堤出新彩,占地300亩的“黄河文化园”诉说着清丰县厚重的黄河文化史。“江渎灵泉”旁,碧空飘新云,殿宇出新意,豫北地区唯一“屈原文化园”实现了求雨祈福向爱国主义教育的华丽转身。在这里,新时代建设的骄人成果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红色单拐”上空的猎猎红旗、中国驯兽第一村梅庄的声声虎啸、中华孝道文化园绿荫碧波中的粼粼塔影以及体育馆、展览馆、图书馆竞相绽放。( 王合桥 林少军 冯慧芳 魏刚 王新生)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评论
上一篇:历史名城系列之---濮阳
下一篇:公告